6A (5).jpg

紫外線指數如何分級?台灣地區何地發生過第15級?

 

所謂指外線指數(UVI)即測報中午(約11:30~12:30)陽光最強的一個小時中,使皮膚致紅的紫外射線到達地面單位面積累積的輻射量之數值(以百焦耳/平方公尺為單位),例如中午陽光最強的一小時中,紫外射線到達地面的輻射量為500焦耳/平方公尺,則轉換為紫外線指數為5。紫外線指數的大小係與太陽角度、臭氧總量、雲量多寡、懸浮微粒、地表反照及高度有密切關係。

紫外線指數與紫外線強度兩者之關係如下:

紫外線強度        微弱             弱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中等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強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極強

紫外線指數        1~2            3~4             5~6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7~9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10~15

經向CWB大氣物理科長張修武博士請教獲知,1997年5月間在阿里山測站曾測得15級的紫外線指數(係在沒有什麼雲,空氣非常乾淨的情況下發生)。


紫外線指數所測的是 UV-A or UV-B?
紫外線A可穿透臭氧層達地面,佔UV的98.8%,不過傷害力溫和。紫外線B,大部分被臭氧吸收,到達地面的輻射量很少,佔UV的1.1%,但會因臭氧減少而增加輻射量,對生態造成衝擊。另在醫界認為較易造成紅斑及影響健康,所以紫外線指數的監測和預報是以紫外線B為重點,而且是以每日正午陽光最強的一小時所測得資料及計算的結果。

 

6A (6).jpg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LL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