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B (2).jpg

夏日艷陽毫不留情地在臉頰、臂膀和背部留下吻痕,一不注意便令人紅腫發癢,曬黑曬傷。

 

 

 

 

對抗紫外線侵襲,絕對少不了防曬乳,但它並不是「有搽有保庇」,選錯產品或使用失當,不但無法達到防護效果,更可能危害肌膚,輕則爆發滿臉痘子,重則化學成分入侵,在體內累積毒素,負面影響難以估計。

 

檢視5迷思,選擇安全有效的防曬乳,美麗一「夏」。

 

Q1.高係數=高風險、高負擔?

 

 

 A:錯。係數高低不是那麼重要,關鍵在防曬乳中是否做到「防滲入」。

 

到了賣場,種類眾多的防曬乳總教人眼花撩亂,儘管各品牌新品不斷衝高防曬係數,但總有醫生站出來呼籲,防曬係數愈高,皮膚承受愈重的負擔,是真的嗎?

 

修平技術學院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兼任講師張麗卿指出,光看瓶身上的SPF/PA數值,無法辨別防曬乳對皮膚的影響,「能不能做到有效『防滲入』,才是防曬品是否安全的關鍵,」她解釋。

 

防曬劑有物理和化學兩類,純物理防曬由於粉粒大,使用後大多卡在毛孔,無滲入風險,即使滲入也不會被身體吸收,但化學性防曬就必須考量防滲入問題。

 

由於化學防曬劑的成分多是化學合成酯或環境荷爾蒙,可能引發過敏性蕁麻疹或皮膚病變,甚至有致癌風險,因此業者必須利用防滲入的配方概念,以無法進入皮膚的大分子或創造高分子聚合物薄膜,將化學防曬劑阻絕在皮膚表層,避免被身體吸收,張麗卿進一步說明。

 

可惜的是,她大量瀏覽市售防曬產品後發現,包括國際知名品牌在內,竟有八成廠商不重視防滲入的重要性,因此消費者日常使用防曬產品時,毒素或許已悄悄在體內累積。

 

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邱品齊也肯定防滲入的價值,但他憂心,各國對於防滲入還沒有認證機制,因此消費者就算重視安全,也無從辨識。

 

對此,張麗卿老師建議從幾個方向測試產品,保障自身安全:

 

1.先了解手中的防曬乳是物理性、化學性,或是兩者混合,化學防曬劑比例愈高,防滲入的有效性愈重要。

 

2.在臉上試搽一點防曬乳,若感覺刺痛,就代表成分滲入皮膚,如果使用的是化學防曬劑,表示廠商沒考慮到防滲入安全問題,應直接從購買清單中刪除。

 

3.將防曬乳搽在手上,等待15分鐘,確定附著於皮膚後,用噴槍輕噴,如果呈現圓形水珠,表示防曬乳已形成防護膜,能達到防滲入、抗汗作用;但如果噴水後呈白濁狀,甚至隨水流走,表示無法防流失,化學成分也都滲進皮膚了,這種防曬乳最好少碰為妙。

 

1128b.jpg

 

Q2.添加美白、抗老成分的防曬乳最有效?

 

 A:錯。先搽美白或抗老精華、再用防曬乳才是經濟有效的保養之道。

 

訴求多功能的防曬產品效果存疑,邱品齊醫師以美白為例,某些成分有特殊的酸鹼值,和防曬劑共存時能否穩定,美白能作用多少還是未知;更重要的是,美白、抗老等成分必須深入皮膚才有效,但若使用化學防曬、又考慮到防滲入的安全性問題,額外添加的成分便同時卡在角質層,變得毫無意義。

 

張麗卿也認為,就目前的化妝品原料水準而言,保濕、抗敏抗發炎、抗氧化等在皮膚表淺層可發揮作用的成分,添加在防曬乳中才有用。因此別多花金錢在多功能防曬乳上,先搽美白(或抗老)精華、後用防曬,才是經濟有效的保養方法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BELL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